公司有著一支專業的拆解安裝團隊拆前裝后精于細節,技藝之心誕生品質拆裝過程中小心謹慎,防止顧此失彼 。
(1)準備工作:了解設備構造及拆解、安裝方法,制定拆裝方案。
(2)前期工作:設備檢查、停電、圍蔽、排水排油、管線標識及拆除。
(3)設備拆解:標識、分部位按步驟拆解。
(4)設備安裝組合及設備水平校正。
(5)油、電、水、氣管的對接。
(6)設備的調試及運行。
(7)設備的檢查驗收。
(8)設備拆卸、安裝及調試檢測記錄。
(9)做好設備拆卸、安裝完工報告書。

服務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東方航空物流作為展示上海乃至中國形象的“窗口”,15年來,浦東機場一直致力于服務品質的提升,始終堅持“服務是生命線,寓服務于管理中”的理念,以“便捷”為突破口,不斷完善服務策劃、服務管控、服務評估及服務改進與創新四大體系的建設,積極推出多樣化服務舉措,努力為旅客提供安全高效、貼心愉悅的卓越機場服務體驗。2007年起浦東機場加入了國際機場協會(ACI)全球機場旅客滿意度測評,以國際一流機場為標桿,積極提升浦東機場服務水平,從加入時的3.7分、在101家機場中排名第63位,提升到2013年的4.84分、在235家機場中排名第4位。
樞紐航線網絡基本形成。圍繞建成亞太核心航空樞紐的戰略目標,浦東機場定位于國內、國際航線的復合中樞,不斷整合機場運行資源,拓展空中航線網絡,優化中轉流程,入駐航空公司及通航網點快速增加,現在已有70家國際(地區)航空公司和24家國內航空公司在浦東機場執行飛行計劃,航線通達109個國際(地區)城市和85個國內城市,一個通達世界、密布全球的航線網絡正在形成和完善。2014年上半年浦東機場又開通直航埃塞俄比亞航線,填補了上海直飛非洲大陸長航線的空白。近幾年,浦東機場中轉航線大幅增加,中轉產品更加豐富。隨著24小時過境免蓋簽注章、72小時中轉免簽等一系列口岸政策的落地,浦東機場在日韓-浦東-歐洲,以及東南亞-浦東-北美等中轉市場上的優勢地位逐步確立,加上東航“通程聯運”項目不斷推廣,浦東機場的中轉旅客保持連年快速增長勢頭。中轉率由2009年的5.7%上升到 2013的9.61%,躍居境內機場第一。2014年,浦東機場又獲得國家民航局批準,高峰小時容量提升到74架次,高峰日航班起降量接近1300架次,航班時刻資源得到釋放,有望迎來浦東機場客貨運總量的再次大幅提升。
率先確立國際貨運樞紐地位。上海依托長三角和中國內地經濟發展的區位優勢,以及浦東機場良好的軟硬件條件,吸引了諸多世界大型貨運航空公司、物流集成商在此落戶,航空貨運樞紐初具規模。2008年浦東機場建成西貨運區,形成了公共貨站、基地貨站和轉運中心三個地塊功能,同時將機場西貨運區與周邊地區聯成一體,形成浦東機場空港保稅物流園區,作為上海四大物流園區之一,提供全面、專業、快捷、高效的物流服務,成倍提高整個浦東機場貨運保障能力。UPS、DHL、FedEx等國際物流巨頭相繼在浦東機場建設國際和區域轉運中心,使浦東機場成為全球第一家一個機場同時吸引三大國際物流集成商落戶建立地區級國際轉運中心的機場,同時也標志浦東機場已率先確立上海航空國際貨運樞紐地位。2013年11月,DHL在浦東機場啟動了國際中轉集拼業務,浦東機場成為我國第一個開展航空貨物中轉集拼業務的機場,浦東機場國際中轉集拼業務試點的創新突破,有利于航空公司和相關運營方通過集拼的方式,帶動國際貨運中轉航班的增長,進一步增強了浦東機場國際貨運樞紐功能。
創新樞紐機場運營模式。2008年以后,浦東機場為適應“多跑道、多航站樓”的運營需要,創新運營管理模式,構建了航站區、飛行區、場區三大區域化運行中心,打破交叉管理模式,減少協調界面,確保大型航空樞紐運作的高效、順暢。該模式在國內民航業內得到廣泛推廣。機場作為城市交通的基礎設施,非航空性業務收入已成為世界大型成熟機場的主要收入來源。浦東機場自開航之初就在國內機場中率先引入了機場非航業務特許經營模式,將機場的商業、餐飲、廣告、航油、
浦東航空貨運站、旅館等資源的經營權通過多種形式的招標及租賃方式引入專業商家特許經營。隨著特許經營模式的全面實施,浦東機場從資本經營型向資源管理型轉變,依托主業、做精做強非航業務,開展了非航業務經營資源整合規劃,有效地促進了企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的穩步提升。在新機制的推動下,浦東機場特許經營收益連續多年快速增長,非航業務收入增幅明顯高于主業收入。